为粮食安全插上“科技翅膀”
□ 郭关玉 朱桂莲
近日,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:“发展现代农业,建设农业强国,必须依靠科技进步,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粮食安全既包括粮食数量的足额供应,也包括粮食质量的安全可靠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必须依靠科学技术。用科技赋能粮食安全,要从培养新型劳动者、普及和创造新型劳动工具、优化劳动对象和变革生产关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维度入手。
从依靠经验“会”种地到依靠科技“慧”种地
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,是维护粮食安全的主体和主导力量。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增多和生育率的下降,维护粮食安全已经不可能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来实现。提升劳动者的数智、绿色素养,从依靠经验“会”种地到依靠科技“慧”种地,已经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。
做优存量。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者、加工者、收储者、运输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、主要擅长简单重复劳动的实际情况,应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和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,使现有劳动者能够熟练掌握粮食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。
拓展增量。通过做好顶层设计,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、建立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,营造种粮光荣的社会氛围,培养出大量懂技术、会管理、善经营、爱农村的“新农人”,不断充实粮食安全队伍。
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
劳动资料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。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早,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。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,受耕地极度分散且凹凸不平的影响,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较低,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。维护粮食安全必须破除资源环境约束和劳动者数量不足两大痛点,实现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。
因地制宜推进劳动工具数智化。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向前推进,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卫星遥感和北斗导航,推进劳动工具数智化是大势所趋。具体而言,平原地区从种到收都可采用大型智能化机械作业,丘陵和山区则宜采用小型智能农业机械。同时,搭建三维立体可视化粮库和智慧监管平台,增加无人驾驶、冷链智能设备和智能监控设备,做到粮食收储和运输环节的智能化。
推进劳动资料绿色化。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,在吃得饱的基础上,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吃得好、吃得营养、吃得健康的需求,粮食安全从以前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,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,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。为此,要坚定不移推进粮食安全各环节劳动资料绿色化。一是有效提高各种机械的精准度,有效减少粮食安全各环节的损失和浪费;二是大力研制生物农药、可降解农膜等绿色劳动资料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提升耕地质量与攥紧种子“芯片”
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所指向的具体目标,是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。在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不变的情况下,劳动对象的革新和优化程度,将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。耕地和种子是粮食安全领域最核心的两个劳动对象,且两者均是我国维护粮食安全的短板。我国耕地一半以上分布在不易耕种的山区和丘陵地带,且人均耕地较少;尽管我国小麦、水稻、玉米三大主粮的种子自给率达到90%以上,但是智能化育种水平较低,且仍有部分种子需要进口。
提升耕地质量。通过卫星遥感、大数据、智能监控系统和移动互联网、无人机等先进技术,及时准确掌握全国耕地的使用情况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和耕地酸化、盐碱化、退化实情;通过现代化技术建设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,对产量较低的中低产田和不易耕作的盐碱地进行改造,彻底扭转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下降的问题。
攥紧种子“芯片”。一是将生物育种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,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运用到基因检测、分子标记和数据管理等方面,推动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、设计育种转变。同时,利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优势,进行太空育种,不断培育出适合我国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抗病抗逆新粮种;利用DNA鉴定技术和大数据,构建全国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库、特征库和数据库,并上线全国种子追溯系统,使每一位种粮者都能轻松鉴别种子的真假和良莠,为丰收奠定基础。
增进生产关系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适配性
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,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。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,我国粮食生产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。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压实生产责任、确定土地的收益归属等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但也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弊端。为此,要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,为科技赋能粮食安全提供广阔舞台。
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在中国打响“包产到户”第一枪的安徽小岗村,在尝到分散经营带来的易温饱而难富裕的苦头后,已开启通过土地流转重新走向规模化经营的道路。为了让粮食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,必须深化承包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分置改革,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
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。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粮食安全各环节从业主体,才有能力也有意愿采用最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,进一步提高生产率。有针对性地促进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,既是解决新发展阶段“谁来种粮”问题的答案,也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粮食安全各领域、真正赋能粮食安全的方案。与传统“一家一户”种植模式相比,无论是家庭农场,还是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均具有生产规模大、生产专业化、更具潜力采用现代技术维护粮食安全的显著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