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察手记:开始落地,大佬们还是没找到共识
图为会场实拍,图源搜狐科技
出品|搜狐科技
作者|汉雨棣
编辑|杨锦
7月4日,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。薛澜、周伯文、王坚、李彦宏等学界业界专家齐聚上海世博中心。
2023年7月,WAIC的举办正值“百模大战”激烈之时。人们刚从“元宇宙”的震撼中走出来,还在津津乐道于“AI是什么?AI会如何改变这个世界?”
而今年,人们谈论的话题相比去年,多了更多现实的色彩:大模型如何盈利?爆款应用在哪里?落地之后人会失业吗?AI时代面临哪些新风险?
论坛的热度超出了想象。即使已经进入了会期的第二天,分会场的后排甚至地板上,仍然坐满了观众。
论坛不允许外带任何有色饮料,会场内世博中心一层的咖啡站太过火爆,以至于只能不定时开放接单。在咖啡站门口,“滴滴”的扫码声此起彼伏,不定期有参展的观众紧张地互相通知“开了开了,快下单”。
观众确实需要咖啡提神、集中精力。因为论坛的节奏都很快:无论是什么咖位的嘉宾,时间都精准地控制在8分钟左右。即使是图灵奖得主的对谈,也在超时之际被主持人叫停,精准落在了二十分钟。近期多次出现在各类AI论坛上侃侃而谈的“网红”傅盛,作为对谈主持人,面对科学家也摆出了“学生姿态”。
2024年7月4日下午,WAIC开幕的首日,主论坛首个演讲中,李彦宏直言“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,没有应用基础模型将一文不值。”
很明显,大家的思路开始“变现”,大模型如何落地的问题,成为了大会热议的问题。大模型如何盈利?爆款应用会诞生在B端还是C端?
李彦宏直接说出“我们很看好智能体”。他指出,随着基础模型的日益强大,开发应用也越来越简单了,最简单的就是智能体:这也是百度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。
他判断,未来将有数以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出现,会有各自垂直的场景、特有的经验、规则和数据等,覆盖医疗、金融、教育、制造、交通、农业等领域,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体生态。
他的推断已经有厂商开始落地。今年各家厂商不再狂推大模型的概念,观察手记:开始落地,大佬们还是没找到共识而是带着各类落地的大模型应用来到WAIC。
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介绍了蚂蚁百灵大模型生成的AI生活管家、AI金融管家和AI医疗健康管家,他提出,专业智能体是大模型落地严谨产业的有效路径。
高通中国区的董事长孟樸则是介绍了高通的AI大模型在手机、PC和智能驾驶等多端侧落地的情况,并指出“终端与云端的紧密结合,将成为推动生成式AI规模化扩展、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。”
大模型价格战也成为了一个话题。MiniMax的闫俊杰力赞大模型降价“是一个非常正向的事。因为它本来就应该降低。”
而智谱清言的张鹏似乎不太赞同这一观点,他直接提出大模型降价不能长久,“价格的下降是因为技术驱动,因为本身技术越来越好。但是这个事情过度就不好,真正的价值应该是逐级去做的。”
随着越来越多的AI运用于工作场景,AI会不会从co-polite成为maindriver?人类会不会因此失业?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关系,也再次成为焦点。
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明确表示:AI不会取代人类,但是会重构很多行业和领域,擅长使用AI的人将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人。
李彦宏则更加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职业:数据标注师、提示词工程师。作为企业家的李彦宏甚至开出了工资,“养家糊口没问题,做得好的年薪百万”。
专家们的观点都透露出技术乐观主义,中科院院士、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甚至摆出了“车到山前必有路”的姿态:“人类提出的问题,人类必然也能解决,我们历史上很多时期出现的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”。
AI浪潮不仅带来了新机遇,带来的新风险也也开始被重视。
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、衔远科技创始人周伯文直言,目前对AI安全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对AI性能的投入。现在,世界上只有1%的(资源)投入在对齐或者安全考量上。
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则表示,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基础设施的鸿沟,全世界公民的数字素质鸿沟,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鸿沟。这些鸿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,要把发展和安全作为一体两翼。
图灵奖得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则直接提出了“人类存在的风险”--姚期智援引图灵的话,“这是无法预测的,预测不了机器有了足够算力之后会做什么。一方面我们把AI控制好,毕竟这是我们设计出来的;另外一方面,也不希望它被我们给破坏了,这样权衡是非常困难的。”
各位专家们在演讲的最后,都鼓励AI行业在风险中前进。图灵奖得主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美国工程院院士罗杰·瑞迪提醒观众,新技术会产生新的机会,也会带来问题,但不应只想着负面影响就不继续了,未来世界上每个人的生产效率将上涨10倍,GDP也将从100万亿生长到1000万亿。
针对这些风险,薛澜在演讲最后提出,要借助科技的力量,去跟政府、企业共同合作,打破各种壁垒,推动人工智能的合理健康发展,为人类的和平和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